濕疹病人見曙光 生物製劑藥物 走出惡性循環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2/10/31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隨着 分子生物學科技突破,近年濕疹發展出不同種類的生物製劑治療,並不再是只是 潤膚膏及外用消炎類固醇藥膏,因為某些生物製劑治療需要皮下注射藥物,向病人提出要轉用針劑治療,病人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驚,怕針頭痛,初時會顯得猶疑,不過兩年以來隨着疫情關係接種疫苗,大眾對疫苗的抗拒程度大減。以濕疹針劑藥物為例,由於藥水的濃稠度較低,加上針頭較幼(比新冠疫苗的針頭還要幼),大部分人接種後都無大礙。

若一見針頭便怕的病人,醫生一般都有幾個技巧紓緩病人的恐懼。一是分散注意力,例如在病人接種疫苗時讓他觀看影片或網上節目,另外可嘗試在病人皮膚表面彈一下,或用冷凍物件刺激皮膚表面,也有助分散感覺。若接種在脂肪較多的位置,如肚皮、手臂甚至大腿,疼痛的感覺大減。

不少病人都問甚麼人才適合系統性治療?目前濕疹有口服藥物和皮下注射等選擇, 最常用的口服藥物包括傳統的調節免疫系統藥物,生物製劑治療就有皮下注射及口服兩種。濕疹病人若經過反覆的外用治療、改變生活習慣後病情仍無改善,可考慮服用系統性治療走出濕疹惡性循環。

雖然使用傳統口服藥物歷史悠久,但有機會出現副作用,要密切觀察肝腎功能、白血球、血脂等,因此無論服藥前、覆診期間也要定期驗血作緊密監察。

生物製劑治療的出現是醫學界發現身體某些發炎因子受體例如IL4 以及IL13與濕疹有密切關係,研究發現這些標靶皮下注射藥物可有效清除發炎因子,控制濕疹,一般來說,75%皮膚好轉便為之「達到目標」,研究顯示,病人在接種針劑後約 16星期後便可以有明顯好轉。由於藥理機制與口服藥物不同,皮下注射生物製劑不用定期抽血檢查,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眼紅、眼乾 等結膜炎症狀,部分人面部出現紅疹等,臨床所見,大部份情況都屬於輕微副作用。

雖說針劑副作用少,但打針後也有幾點要注意,其一是打針後切記磨擦傷口,應多休息,要避免劇烈運動,以免令藥物不能均勻被身體吸收。另外,也應注意是否出現其他接種後的副作用,適時求診。

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

(特約)